新闻媒体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   主页 > 新闻媒体 > 行业动态

j9九游会如何把自然更多带入上海?多位专家畅谈“共栖”之城

发布时间:2023-11-11 17:07        作者:小编

  j9九游会日前,SEA-Hi!论坛第24期活动在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徐汇西岸白猫主展馆举行,以“共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吸引多位嘉宾为绿色生态与都市环境、城市空间与生态修复、超大城市生态规划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建言献策。

  “上海有幸作为联合国第二批韧性城市的试点,正在开展韧性城市建设。”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王祥荣表示,对上海而言,长江口、杭州湾、黄浦江、苏州河是非常重要的生态源流汇。

  在生态空间与生态技术结合上,上海建立了与长三角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大数据平台、预警预报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在绿色低碳的营建上,上海积极探索绿色材料、绿色空间、蓝绿空间相融等方面,如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绿道、基础生态网络等;在生态福祉保障上,上海有丰富的生态资产与禀赋。据测算,上海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5070亿元人民币,总价值约为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直接使用价值约占长三角城市群的三分之一。上海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拥有淡水鱼类300多种、鸟类近500种、陆生脊椎动物500多种、植物2000余种,是全球8大鸟类迁徙路线之一。

  王祥荣说,现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生命共同体里面,每一个元素,山、水、林、田、草、湖、城都应该有它自己应有的自然生态位。所以,人们要持续向自然学习,与自然共存、共栖。

  “100多年前,延安路曾经是一条河叫洋泾浜;150年前,静安寺除了庙之外,周围全是芦苇湿地,吸引上万只候鸟在这里过冬。”中国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何鑫说,仅仅一百多年,上海已经是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了,很多区域没有办法回到一两百年前“江南水乡”的自然状态,很难看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如今,城市的公园、城市的林地、小湿地成为了动物的庇护所。经过河岸整修之后,我们能在苏州河畔、黄浦江边看到白鹭、夜鹭等动物。“我们可以与所有的动植物、与自然一起共享这颗星球。”他介绍道,自然博物馆经常有一些公众教育活动,带领小朋友寻找生活在城市里的动物,希望带领人们重新认识脚下这座城市,给动植物留下生存的机会。

  面对生态安全底线的挑战,不仅要从人的需求出发,为高密度城市中的市民提供绿色空间,也要为生物迁徙、栖居提供空间保障。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分院院长林华介绍,上海生态网络的系统性和连通性成为规划着重关注的方面,规划通过锚固生态源地——连通生态廊道-织密生态斑块,来构建由外向内渗透和由内向外链接的生态网络格局。

  伴随市民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求,位于主城区的结构性环廊生态空间被赋予了更多的期盼和使命。经过近30年持续建设,外环绿带为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主城区留下了宝贵的绿色生态资源。当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曾经作为生态锚固和隔离的外环绿带的新价值和新使命,实现从“环绕中心城的绿化隔离带”到“环穿主城区的自然公园带”能级跃升。

  上海韧性生态之城建设目标不仅体现在生态空间的建设上,生态规划也不仅仅是生态空间规划,我们也在进一步探索生态理念与城市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有机结合,在绿色低碳、安全韧性、生物多样性等领域持续深化研究。

  从芝加哥的城市发展和芝加哥公园系统建设的历史进程看,有四点启示可供参考。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长云分享道,第一,在公园建设方案里至少有两种选择,观光型公园主要追求美学效果,人们在观光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动;运动型公园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空间的功能,人们能走进去活动。

  第二,系统规划林荫道让人们能够顺畅地到达公园。“可达性”对公园特别重要,否则,公园就不是人民公园。

  第三个启示是传承好的规划理念。早在1912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芝加哥规划》,芝加哥规划委员会执行董事瓦尔特·穆迪编撰《瓦克芝加哥规划指南》,宣传芝加哥规划理念,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市民观念。这个文本的语言通俗易懂j9九游会,面向学生群体,让普通市民和青少年理解规划理念。

  第四是注意绿色空间建设中的误区。要考虑到的公平性问题,在实现人民的公共利益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少数群体的利益。

  根据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全球科学家的一项研究,1992-2000年间,城市增长导致全球丧失了19万平方公里的自然栖息地。如果不改变现有城市无序扩张和无序规划的模式,到2030年,城市增长可能会对29万平方公里的自然栖息地造成威胁。同时,各种各样的大城市病,如污染、热岛效应、洪涝灾害很大程度上也归结于城市发展中损害了原有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离不开城市的,如果把自然更多带入城市,城市中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自然的方式得到缓解。”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科学主任靳彤介绍,2017年起,他们尝试用城市中的边边角角打造“生境花园”,提供一个给城市动植物栖息的花园,吸引居民在此休闲活动,创造一个人和自然互动的空间。

  在长宁区虹旭生境花园,他们使用本地植物,杜绝外来入侵物种;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动物、对人都很友好;参照自然保护区的架构,给自然留一部分空间,给人留一部分空间。目前,长宁区已经建成26个不同类型、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生境花园,希望通过生境花园连通区内各个绿地板块。